100%

【台灣文獻叢刊·第214種】清稗类钞选录

  台灣文獻叢刊

  【第 214 種】

  清稗類鈔選錄

  .作者:徐珂

  .原書頁數: 0132 頁

  ●書籍簡介

  第二一四種「清稗類鈔選錄」

  本書(一冊一三二面七九、二○○字)不分卷,徐珂輯。珂字仲可,浙江杭縣人。民國十四年,嘗為連著「臺灣通史」作序。所輯「清稗類鈔」一書,彙存有清一代稗官家言。本書錄其有關南明或臺灣者一百零七則,因名「選錄」。所錄不但可資助談,且可補正史籍。其中以「會黨類」所占篇幅為多,計天地會、三合會、哥老會三則,約及「選錄」全書十分之四。清代臺灣幾件重大事變,殆均與天地會等會黨有關,錄此可供研究之資。惜原書各則均未嘗註明資料出處,有嫌不足。

  ●序號   篇名

  1  弁言

  2  清稗類鈔選錄目錄

  3  臺灣渡海開禁

  4  臺灣置郡縣錄

  5  臺灣不建城

  6  臺灣藤橋

  7  鄭成功祠

  8  王義娘廟

  9  世祖下薙髮令

  10  仁宗信任李忠毅

  11  福文襄異數十三

  12  繪功臣像三次

  13  總署論中日和約

  14  李文忠主與日和

  15  錢法源流

  16  諸寇錢文

  17  臺灣社師

  18  姚石甫府試第一

  19  銘軍為淮軍第一大支

  20  海軍

  21  法越一役之軍需

  22  沈文肅重典論治

  23  前後三藩戰事

  24  宋獻策退日本兵

  25  鄔景超平臺灣

  26  藍廷珍、施世驃滅朱一貴

  27  福康安、柴大紀平臺灣

  28  嘉勇貝子征諸羅

  29  李壯烈討蔡牽

  30  王得祿、邱良功平蔡牽

  31  劉壯肅勝法人於基隆

  32  章高元勝法人於基隆

  33  張佩綸與法人戰於馬江

  34  孫開華勝法人於臺灣

  35  張李成與法人戰於臺北

  36  李世鴻與法日戰

  37  唐景崧遣將與日人戰

  38  孫子堂與日人戰於臺灣

  39  黃性震密陳平臺方略

  40  施琅善水戰

  41  趙翼知城不可棄

  42  福康安能用海蘭察

  43  顧亭林通鄭成功案

  44  吳興祚歷官治績

  45  沈端恪籌臺

  46  臺灣鎮道奏事

  47  藍鼎元以知縣被劾授知府

  48  查伊璜知吳順恪

  49  汪文端知姚石甫

  50  曾文正、李文忠識劉省三

  51  劉省三掛冠遺世

  52  海外華僑人數

  53  臺灣番人

  54  淡水熟番

  55  臺人無子聚媳

  56  臺灣番人婚嫁

  57  史可法孫

  58  臺番育兒

  59  臺番讓路

  60  臺番女勤操作

  61  臺番農事

  62  臺番種芋

  63  李壯烈以死報國

  64  滕玉亭知有國

  65  左文襄呼出隊而薨

  66  邱逢甲謀保臺灣

  67  簡大獅愛國

  68  楊碩父收瞿式耜、張同敞尸

  69  僧性因請殮瞿式耜、張同敞

  70  朱湛侯、諸雅六救黃晦木

  71  朱璧欲保張蒼水母子

  72  史丙藏張蒼水詩文

  73  張亨甫急姚石甫難

  74  姚石甫撫劉孟塗孤

  75  劉壯肅殺陳總兵

  76  蘇有彪歸劉孟骨

  77  姚啟聖全家武勇

  78  藍理斬戈什哈

  79  楊勇恪示龐鴻書以謙

  80  楊勇恪以入告事讓守臣

  81  陳清端廉儉

  82  黃梨洲卻薦

  83  李二曲一再卻薦

  84  福康安享用之豪

  85  沈文肅慮西人見底蘊

  86  聖祖於臺灣事不降諭旨

  87  聖祖保全施琅

  88  閩海船祀天后

  89  天地會

  90  三合會

  91  哥老會

  92  鄭成功為能詩儒將

  93  劉壯肅喜談相

  94  番人善歌

  95  鐵製之口琴

  96  鼻簫

  97  戲球

  98  角色

  99  土國寶以盜投誠

  100  東南海上多盜

  101  張保以盜緝盜

  102  莊芋為美人所困

  103  臺灣生番劫人

  104  臺灣金砂

  105  臺灣人各一刀

  106  韆鞦

  107  閩人食番石榴

  ●弁言

  「清稗類鈔」,徐珂輯。茲據民國十七年商務印書館排印本,錄其有關南明或臺灣者百零七則,題曰「清稗類鈔選錄」。按原書自序有云:『清順、康間,金沙潘長吉有「宋稗類鈔」之輯,蓋參訪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明何良俊「語林」而作,足以補正史、資談助。不佞讀而善之。因思有清入主中原,亦越二百六十有八載矣;朝野佚聞,更僕難數。嘗於披閱書報之暇,從賢豪長者遊,習聞掌故,益以友好錄眎之稿,偶一瀏覽,時或與書報相合;過而存之,亦衛正叔之遺意也。正叔名湜,宋人;嘗集「禮記」諸家傳注為書,曰「集說」。其言有曰:『他人作書,惟恐不出諸己;某作書,惟恐不出諸人』。且以當世名碩之好稗官家言也,欲就而與之商搉;輒筆之於冊,以備遺忘。積久盈筐,乃參仿「宋稗類鈔」之例,輯為是編,而名之曰「清稗類鈔」』。特轉錄於此,以見此書之旨趣與編例也。(百吉)

  ●清稗類鈔選錄目錄

  臺灣渡海開禁……………………………………………………………………………(一)

  臺灣置郡縣………………………………………………………………………………(二)

  臺灣不建城………………………………………………………………………………(二)

  臺灣藤橋…………………………………………………………………………………(二)

  鄭成功祠…………………………………………………………………………………(三)

  王義娘廟…………………………………………………………………………………(三)

  世祖下薙髮令……………………………………………………………………………(四)

  仁宗信任李忠毅…………………………………………………………………………(四)

  福文襄異數十三…………………………………………………………………………(五)

  繪功臣像三次……………………………………………………………………………(六)

  總署論中日和約…………………………………………………………………………(六)

  李文忠主與日和…………………………………………………………………………(八)

  錢法源流…………………………………………………………………………………(八)

  諸寇錢文…………………………………………………………………………………(九)

  臺灣社師………………………………………………………………………………(一○)

  姚石甫府試第一………………………………………………………………………(一○)

  銘軍為淮軍第一大支…………………………………………………………………(一○)

  海軍……………………………………………………………………………………(一一)

  法越一役之軍需………………………………………………………………………(一二)

  沈文肅重典論治………………………………………………………………………(一三)

  前後三藩戰事…………………………………………………………………………(一四)

  宋獻策退日本兵………………………………………………………………………(一四)

  鄔景超平臺灣…………………………………………………………………………(一五)

  藍廷珍、施世驃滅朱一貴……………………………………………………………(一六)

  福康安、柴大紀平臺灣………………………………………………………………(一八)

  嘉勇貝子征諸羅………………………………………………………………………(二二)

  李壯烈討蔡牽…………………………………………………………………………(二三)

  王得祿、邱良功平蔡牽………………………………………………………………(二四)

  劉壯肅勝法人於基隆…………………………………………………………………(二五)

  章高元勝法人於基隆…………………………………………………………………(二五)

  張佩綸與法人戰於馬江………………………………………………………………(二六)

  孫開華勝法人於臺灣…………………………………………………………………(二九)

  張李成與法人戰於臺北………………………………………………………………(三○)

  李世鴻與法日戰………………………………………………………………………(三一)

  唐景崧遣將與日人戰…………………………………………………………………(三二)

  孫子堂與日人戰於臺灣………………………………………………………………(三四)

  黃性震密陳平臺方略…………………………………………………………………(三五)

  施琅善水戰……………………………………………………………………………(三六)

  漳浦藍氏多將才………………………………………………………………………(三六)

  趙翼知城不可棄………………………………………………………………………(三七)

  福康安能用海蘭察……………………………………………………………………(三八)

  顧亭林通鄭成功案……………………………………………………………………(三八)

  吳與祚歷官治績………………………………………………………………………(三九)

  沈端恪籌臺……………………………………………………………………………(四○)

  臺灣鎮道奏事…………………………………………………………………………(四○)

  藍鼎元以知事被劾授知府……………………………………………………………(四○)

  查伊璜知吳順恪………………………………………………………………………(四一)

  汪文端知姚石甫………………………………………………………………………(四三)

  曾文正、李文忠識劉省三……………………………………………………………(四三)

  劉省三掛冠遺世………………………………………………………………………(四四)

  海外華僑人數…………………………………………………………………………(四四)

  臺灣番人………………………………………………………………………………(四五)

  淡水熟番………………………………………………………………………………(四六)

  臺人無子聚媳…………………………………………………………………………(四六)

  臺灣番人婚嫁…………………………………………………………………………(四六)

  史可法孫………………………………………………………………………………(四七)

  臺番育兒………………………………………………………………………………(四八)

  臺番讓路………………………………………………………………………………(四八)

  臺番女勤操作…………………………………………………………………………(四八)

  臺番農事………………………………………………………………………………(四九)

  臺番種芋………………………………………………………………………………(四九)

  李壯烈以死報國………………………………………………………………………(五○)

  滕玉亭知有國…………………………………………………………………………(五○)

  左文襄呼出隊而薨……………………………………………………………………(五一)

  邱逢甲謀保臺灣………………………………………………………………………(五三)

  簡人獅愛國……………………………………………………………………………(五五)

  楊碩父收瞿式耜、張同敞尸…………………………………………………………(五六)

  僧性因請殮瞿式耜、張同敞…………………………………………………………(五六)

  朱湛侯、諸雅六救黃晦木……………………………………………………………(五七)

  朱璧欲保張蒼水母子…………………………………………………………………(五八)

  史丙藏張蒼水詩文……………………………………………………………………(五八)

  張亨甫急姚石甫難……………………………………………………………………(五九)

  姚石甫撫劉孟塗孤……………………………………………………………………(六○)

  劉壯肅殺陳總兵………………………………………………………………………(六○)

  蘇有彪歸劉璈骨………………………………………………………………………(六○)

  姚啟聖全家武勇………………………………………………………………………(六二)

  藍理斬戈什哈…………………………………………………………………………(六二)

  楊勇恪示龐鴻書以謙…………………………………………………………………(六三)

  楊勇恪以入告事讓守臣………………………………………………………………(六四)

  陳清端廉儉……………………………………………………………………………(六五)

  黃梨洲卻薦……………………………………………………………………………(六五)

  李二曲一再卻薦………………………………………………………………………(六六)

  福康安享用之豪………………………………………………………………………(六六)

  沈文肅慮西人見底蘊…………………………………………………………………(六六)

  聖祖於臺灣事不降諭旨………………………………………………………………(六七)

  聖祖保全施琅…………………………………………………………………………(六八)

  閩海船祀天后…………………………………………………………………………(六八)

  天地會…………………………………………………………………………………(六九)

  三合會…………………………………………………………………………………(七五)

  哥老會………………………………………………………………………………(一○九)

  鄭成功為能詩儒將…………………………………………………………………(一二五)

  劉壯肅喜談相………………………………………………………………………(一二六)

  番人善歌……………………………………………………………………………(一二六)

  鐵製之口琴…………………………………………………………………………(一二六)

  鼻簫…………………………………………………………………………………(一二七)

  戲球…………………………………………………………………………………(一二八)

  角色…………………………………………………………………………………(一二八)

  土國寶以盜投誠……………………………………………………………………(一二八)

  東南海上多盜………………………………………………………………………(一二八)

  張保以盜緝盜………………………………………………………………………(一二九)

  莊芋為美人所困……………………………………………………………………(一二九)

  臺灣生番劫人………………………………………………………………………(一二九)

  臺灣金砂……………………………………………………………………………(一三○)

  臺灣人各一刀………………………………………………………………………(一三○)

  臺番以鹿皮覆體……………………………………………………………………(一三○)

  鞦韆…………………………………………………………………………………(一三○)

  閩人食番石榴………………………………………………………………………(一三一) 

  ●臺灣渡海開禁

  臺灣自古不通內地,名曰東番。明天啟中,荷蘭人居之,屬日本。順治己丑,鄭成功據之而逐荷人,置承天府,名東都,設二縣:曰天興,曰萬年。其子錦改東都日東寧省,升縣為州。康熙辛酉,聖祖用姚啟聖議,授施琅為靖海將軍,征之。癸亥,琅率舟師由銅山進,入八罩,直抵澎湖,殲其精銳。鄭克塽窮蹙歸命,臺灣平。改置府治,領縣三。雍正癸卯,復添設一縣。

  初,私渡之禁嚴。閩、粵人利其土地肥美,輒偷往開墾。久之,欲歸則不忍棄業,歸則干例禁。其父母、妻子之在內地者亦不得往。大吏憫焉,曾奏寬其禁。未幾,復停罷。乾隆己卯,光山吳士功撫閩,特奏懇飭部定議:嗣後除內地只身無業之民及並無嫡屬在臺者,仍遵例不許過臺,有犯即行查拿遞回外,若在臺有業良民果欲迎其祖父母、父母、妻妾、子女、子婦、孫男女等及同胞兄弟過臺者,許赴臺地接管官報明籍貫、眷屬姓氏、年歲,冊移原籍覈覆給照,回籍搬接;其在內地眷屬欲過臺完聚,報明該管地方官移臺核覆,申督、撫給照亦如之。過臺時,驗照放行。如人照不符而放行,及濫給路照,各該管官司均分別議處。其餘偷渡人,仍如舊例嚴禁。疏入,下部議行。

  ●臺灣置郡縣

  康熙癸亥,臺灣初定,提督施襄壯公琅請設官鎮守。有謂宜遷其人、棄其地者。聖祖召問閣臣。高陽李文勤公霨奏云:『棄其地,恐為外夷所據;遷其人,恐奸宄生心。應如琅議』。上韙之,遂置郡縣。

  ●臺灣不建城

  臺灣平後,雍正年間有請建城垣者。世宗諭云:臺灣非內地比。此次之易於收復,亦因賊無險可據。設有城垣,賊必負隅抗拒,更費兵力矣。故臺灣郡縣不建城,而用刺竹。

  ●臺灣藤橋

  臺灣諸羅有遊八社,其第五社曰藤橋。高山對峙,中夾大溪,深數千仞。番人剖大藤為經,繫於兩麓大木上,以小藤為緯,橫織如梁,翼以扶闌。行則搖曳如欲墜,過者股慄目眩,不敢俯睇。而番人以頭頂物,往來如飛。

  ——以上四則錄自地理類。

  ●鄭成功祠

  鄭成功世居福建泉州府南安縣,其先潮州人也,初名森,字大木,成功乃明隆武賜名。生於明天啟甲子年,至丙戌起兵,年二十三歲,卒年僅三十九,士人愛戴,建為祠宇,世尸祝之。沈文肅公葆楨撰鄭成功廟聯云:『開千古得未曾有之奇,洪荒留此山川,作遺民世界;極一生無可如何之遇,缺憾還諸天地,是創格完人』。外又一聯云:『由秀才封王,支持半壁舊山河,為天下讀書人別開生面;驅外夷出境,自闢千秋新世界,願中國有志者再鼓雄風』。聞上聯為唐景崧所擬,屬對者丘倉海也。

  ●王義娘廟

  福建同安之廈門,瀕海險徼也。世祖入關後,舉師南下,時廈門為明遺民鄭錦所守。順治壬辰,大隊進薄鄭營,悉掠附近村堡子女而還。有一騎士挾一婦人於馬上,色頗豔,士人婦也。過同安東郭時,大隊猶未至,騎士乘隙下馬,擁婦。時同行者各據地媟狎所掠婦女。婦睨道旁有古井,紿騎士曰:『願壯士念久遠,勿效他人,旋亂旋棄』。騎士首肯,遂乘間落井。騎士大憤,窺井而詈。臨去,連發三矢,中婦肩。越十餘日,有鄉民薛姓者經此,因拯其尸焉,顏貌如生。迺為之拔箭整衣,殯而埋之。其地去井丈餘,前臨官道。月餘,薜夢婦求立廟。乃於次日舁運磚石築小廟,並以瓣香酬賽,而肖像其中,題其額曰「王義娘廟」。

  ——以上二則錄自祠廟類。

  ●世祖下薙髮令

  世祖初登極,以其時明弘光方稱帝於江寧,故未強國人以一律薙髮,曾下令曰:『予因前歸順之民無所分別,故令其薙髮以別順逆。今聞甚拂民願,反非予以文教定民之本心矣。自茲以後,天下臣民照舊束髮,悉聽其便』。越一年,南方大定,乃下薙髮之令。其略曰:『向來薙髮下令不急、姑聽自便者,欲俟天下大定始行此事。朕已籌之熟矣。君猶父也,民猶子也,父子一體,豈可違異?若不歸一,不幾為異國人乎?自今以後,京城限旬日,直隸各省地方,自部文到日,亦限旬日,盡行薙髮。若規避惜髮,巧辭爭辨,決不輕貸』!時有「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之語。縣官令剃匠負擔行市,見蓄髮者執而剃之,違即被殺,懸其頭於擔上之竿以示眾。

  ●仁宗信任李忠毅

  嘉慶初,李忠毅公長庚勦除洋匪,屢敗蔡牽於浙洋。以閩師掣肘,牽尚遊弋海上。

  上聞,逮治督臣。而代者入閩中,乃文武各官疏參忠毅逗留捏報斬獲。諭密詢浙撫清安泰,賴清力陳忠毅勦賊之勇、海戰情形之難。仁宗委任忠毅,由是益篤。當時賊中謠有「不怕千萬兵,只怕李長庚」之語,亦達天聽。

  ——以上二則錄自帝德類。

  ●福文襄異數十三

  福文襄公康安,初以領隊大臣隨征金川,攻克得楞山,賞嘉勇巴圖魯,後即以「嘉勇」二字疊為封爵佳號;異數一也。索諾木就縛,金川平,封三等嘉勇男,班師。上幸良鄉,行郊勞禮,賜御用鞍轡一。旋御紫光閣,飲至,詔圖形閣中,上親製贊;異數二也。甘肅逆回田五等滋事,授參贊大臣,擒賊首張文慶等,晉封嘉勇侯;異數三也。臺灣逆賊林爽文圍嘉義,詔以為將軍,馳驛往剿,立解縣圍。捷聞,封一等嘉義公,賜寶石頂四團龍服;異數四也。生擒林爽文檻送京師,臺灣平,賜金黃帶紫韁、金黃辮珊瑚朝珠,又命於臺灣郡城及嘉義縣各建生祠,再圖形紫光閣,上製贊如初;異數五也。廓爾喀賊匪竄後藏,詔以為將軍,疊克賊塞。奏入,御製志喜詩,書箑以賜,佐以御用佩囊;異數六也。甲爾古拉集寨之捷,酋懼乞降,詔許班師,晉大學士,加封忠銳嘉勇公。會十五功臣圖像成,上復親為製贊。時大學士阿文成以未臨行陣,奏讓首功;異數七也。尋賞一等輕車都尉,命照王公親軍校例,給六品藍翎三缺,賞其僕從;異數八也。由川督移雲貴,會黔苗石柳鄧圍大營、嗅腦營、松桃廳三城,楚苗石三保圍永綏廳,逆渠吳半生附之。有旨命督師進勦,未幣月,立解三圍,賞戴三眼花翎;異數九也。屢燬賊營、奪賊卡,降七十餘寨,詔晉封貝子銜,仍帶四字佳號,照宗室貝子例給護衛;異數十也。吳半生降,賞其子德麟副都統銜,授御前侍衛;異數十一也。積功無可加,賞晉其父文忠公貝子爵;異數十二也。逮薨,特旨賞郡王銜,賞庫銀萬兩治喪,並於家廟旁特建專祠,以時致祭。其父傅恆追贈郡王銜,子德麟襲貝勒。喪入城,親往賜奠,御製詩哭之,配饗太廟,並入祀賢良、昭忠二祠。復奉諭德麟承襲貝勒後,其子襲貝子,孫鎮國公罔替;異數十三也。

  ●繪功臣像三次

  乾隆間詔繪功臣像凡三次:一、丙申平金川五十功臣,一、戊申平臺灣三十功臣,一、癸丑平廓爾喀十五功臣;高宗皆親灑宸翰,製贊褒美。

  ——以上二則錄自恩遇類。

  ●總署論中日和約

  光緒甲午中日開釁時,灌陽唐景崧方署臺灣巡撫,統領福軍劉淵亭永福督師臺灣,紳民擬舉義旗,不甘淪陷,彼時總理衙門大臣有復唐書一通,書云:『來電均已進陳。和議一事,現已於十八日定約。臺灣久隸版圖,感激朝廷恩澤,一歸他屬,忠憤勃發,自在意中。但時勢所迫,勉從其議者大要約有兩端:一則戰不可恃,慮其進逼京師,利害所關,視臺尤重;一則臺無接濟,一拂所請,勢必全力並攻,徒損生靈,終歸淪陷。查自三月起屢次來電,有云臺無兵輪,坐困絕地,其危可知。有雲臺營分佈則少,防不勝防,勇難急到。有云一、二仗後,無營接替,勉強久支,難操勝算。此皆貴署撫體察情形,不可因一時義激,遂置前電所陳患害於不顧也。現在定約,由日本聲稱本約批准交換後,限兩月之內,地方人民願遷居,准變賣所有田地退去界外,但限滿之後未能遷徙者,宜視為日本臣民云云。是彼雖得地,而百姓之不願居臺者,仍有遷、賣兩途,似尚不致坐困。貴署撫須念朝廷愛護臺民,不忍塗炭之意,並以上定約所云,勸全臺紳民,勿得一時執意,致罹禍害。以後辦法,當隨時電知。有所約,於定議後限二十日互換,再限兩個月交接臺地,餘與華官無涉。如時務當妥為撫字,免滋事端,致礙大局。至來電所稱臺民集義勇萬人襲澎,商月內起程,此時和議已定,奉旨禁止勿發,即速辦理毋誤』。

  ●李文忠主與日和

  光緒甲午之役,喪師失地。我以朝鮮內亂事與日本失和而戰,海陸軍皆敗,割臺灣以和。然李文忠公老成持重,瞭然於勢之不可為,故發難之始,即主持和議,當時交口非之,後出師果不勝利。迨李奉使議和,嘗因宴會,伊藤博文口占一聯曰:『內無相,外無將,不得已,玉帛相將』。索李屬對。李知諷己,思有以報之,顧久思不得,歸語其參隨,咸默然。浙人某,有雋才,而不為李所重。至是,獨慨然曰:『是不難!何不云:「天難度,地難量,這纔是帝王度量」』。李歎息稱善。

  ——以上二則錄自外交類。

  ●錢法源流

  國初錢法屢經更定。始以滿、漢文分鑄「天命通寶」、「天聰通寶」,錢幕皆無字。迨鑄「順治通寶」,則專用漢文。嗣於錢幕之左鑄漢文「一釐」二字(紀值銀之數也,與古半兩、五銖等錢紀銅之輕重者異),其右,繫戶部者鑄「戶」字,繫工部者鑄「工」。後又改定京局,錢幕分鑄「寶泉」、「寶源」二字,皆滿文。其各省鎮局亦分鑄各地名:江南江寧府局鑄「寧」字,安徽局鑄「安」字,蘇州局鑄「蘇」字,江西南昌局鑄「江」字,後又鑄「昌」字,浙江杭州局鑄「浙」字,福建福州局鑄「福」字,漳州局鑄「漳」字,臺灣局鑄「臺」字,湖廣武昌局亦鑄「昌」字,後又鑄「武」字,長沙局鑄「南」字,河南開封局鑄「河」字,山東濟南局鑄「東」字,後又鑄「濟」字,山西太原局鑄「原」字,後又鑄「晉」字,陝西西安局鑄「陝」字,甘肅鞏州局鑄「鞏」字,後移蘭州,仍用「鞏」字,密雲鎮局鑄「密」字,薊州鎮局鑄「薊」字,宣府鎮局鑄「宣」字,大同鎮局鑄「同」字,臨清鎮局鑄「臨」字,四川成都府局鑄「川」字,廣東廣州局鑄「廣」字,廣西桂林局鑄「桂」字,雲南雲南府及臨安府、大理府、祿豐縣、蒙自縣各局俱鑄「雲」字,貴州貴陽府局鑄「貴」字,畢節縣局鑄「黔」字,皆滿、漢文各一,滿文居左,漢文居右。至雍正初年,又定各省錢幕俱照京局例,以「寶」字為首,次鑄本地方一字,皆用滿文。蓋於錢面鑄年號,以昭王制。於錢幕鑄滿書,以示同文。

  ●諸寇錢文

  開國以來之諸寇皆嘗竊大號,鑄錢文:鄭成功曰「常平」,孫可望曰「興朝」,吳三桂曰「利用」,耿精忠曰「裕民」,迤西土酋王耀祖曰「大慶」,洪秀全曰「太平天國」是也。

  ——以上二則錄自度支類。

  ●臺灣社師

  雍正甲寅,臺灣南北諸社熟番始立社師,擇漢人之通文者給館榖,使教番童。巡道按年巡歷南、北路,宣召社師及各童至,背誦經書。其後有歲科與童子試背誦詩易經無訛者,作字亦有楷法,且皆薙髮冠履,衣布帛,如漢人。

  ——錄自教育類。

  ●姚石甫府試第一

  桐城姚石甫觀察瑩少貧,不能應試,其家惜抱老人給貲使入場。時童生中惟劉孟塗有名,已縣試冠其曹矣。郡試日,太守命詩題為「大觀亭懷古」。姚作五言律百韻。太守大驚曰:『吾知桐城有一劉開,不知又有一劉開也』!遂以為榜首,入郡庠。

  ——錄自考試類。

  ●銘軍為淮軍第一大支

  開軍之後,推銘軍為勁。西捻之役,功冠諸軍,號淮軍第一大支。其始賴唐忠壯公殿魁、劉廉訪盛藻二人為之左右。唐之調度、劉之訓練,合為兩美。又得劉中丞銘傳為帥。以故虎步一時。其部下驍將著名者頗多,大率蘇滬降將,更事老練。忠壯陣亡於鄂,銘軍奮氣,後亦未有大敵。忠壯弟定奎,以忠壯故,旋統銘字武毅等軍,積功至福建提督。

  ●海軍

  海軍經始於咸豐之季,初購英國戰艦數艘,並議聘英水師兵官統之;旋寢其議。同治壬戌,曾國藩、左宗棠合詞奏陳,請開船政局於福州、上海,而福州規模尤壯,船政大臣主之。設船政學堂,分習造船、水師,成材漸眾,薩鎮冰、羅豐祿、劉冠雄、嚴復皆學生也。

  同治甲戌,以日本窺臺灣,海疆無備,遽締和議,朝議急興海軍。李鴻章請分立外海五軍,以饟絀不果。光緒乙亥,設北洋水師,購鐵甲船八艘,而別購中小鐵甲二艘,防長江口。時日本滅琉球,俄據伊犁,將啟釁。海關總稅務司赫德請購蚊子船、快船,分駐大連灣諸隘備敵師。總理衙門從其議,擬以赫德總司南北海防。薛福成時以道員在直隸,上書鴻章,謂一國兵權、饟權付諸一外人之手,其事至危。議遂罷。庚辰,鴻章議減水師、裁綠營以治海軍,立水師學堂於天津。主辦者閩人,生徒遂大半閩產。及甲午中日之戰,海軍將領僨事者亦多閩人,而濟遠管帶方柏謙先遁。是役也,海軍熸焉。

  甲申,從鴻章議,大治海軍,乃立海軍衙門於京師,以醇親王督辦,鴻章會辦,山東巡撫張曜、奉天將軍善耆幫辦。建旅順等處砲臺,為海軍根本。大購鐵艦。丙戌,醇親王奉旨周歷旅順、大連灣、威海衛、煙臺諸要隘。戊子,定海軍制,以丁汝昌為海軍提督,英兵官琅威理為海軍總教習。設督一、總兵二、副將五、參將四、遊擊九、都司二十七、守備六十、千總六十九、把總九十九,皆隸北洋大臣。鐵甲二:鎮遠、定遠;快船六:致遠、靖遠、經遠、來遠、超勇、揚威;蚊子船六:鎮中、鎮邊、鎮東、鎮南、鎮西、鎮北;練船三:威遠、康濟、敏捷;合魚雷艇六艘、運船一艘,大小二十五艘。以山東之威海衛為宿泊海軍之所,奉天之旅順口為修治戰艦之所。大連灣建砲臺,固旅順後路。總兵張光前統親慶軍三營駐西砲臺,總兵黃仕林統親慶軍三營駐東砲臺,四川提督宋慶統毅軍九營專防旅順,陸路提督劉盛休統十二營駐大連灣,皆受轄於北洋大臣。恐倉卒不及稟節度,乃設北洋前敵營務處,以道員充之,盡護諸將,隱帥旅順。前者劉含芳,繼者龔照嶼也。辛卯,北洋海軍遂大成立。總之,我國海軍發軔於福州船政,成軍於北洋艦隊,至晚近始設專部。

  ●法越一役之軍需

  光緒癸未法越之役,首尾數年。事定,粵東報銷至二千五百萬,實則用者不過七百萬,而張文襄借洋款三百萬及曾忠襄經用之款皆在其內。餘則有代部借五百萬,又續借二百萬。而雲南之岑毓英、唐炯、廣西之蘇元春、臺灣之劉銘傳各軍餉項咸取給於是。還款時,則代部借者由部撥還,而粵東又歲籌闈姓款四十四萬兩、四成報效(粵中官紳向收番攤陋規,不可裁革,令以四成充公,名四成報效)約十四萬兩、某款約三十萬兩、官售鹽(鹽倉剩鹽,官為售之)約十餘萬兩,截至光緒甲午止,約得千餘萬兩。又罰黃江釐廠書吏三十萬,罰海關收稅家人十餘萬。有是蓄聚,故接任者亦無怨言。又時在龍州築砲臺十五座、瓊州等處築砲臺數座。繼其事者,以惜費故,凡瓊州等砲臺悉皆停罷。已訂購之大砲及別購之槍彈,悉移解於北洋焉。

  ●沈文肅重典論治

  光緒中,沈文肅公葆楨督兩江時,輒以重典論治。每派道員往各屬查辦事件,瀕行,授以信矢而囑之曰:『所查事外,遇有不法者,即以軍法行之』。故一時殺戮必夥。及卒於位,有計其自授任日起,至病故日止,所殺戮者平均每日得五十人。其任福建船政大臣時,監督工程,異常嚴厲。凡委員監工草率者,立予參辦。工匠有偷竊公家一木一石者,亦即以軍法從事。

  ——以上四則錄自兵刑類。

  ●前後三藩戰事

  國朝戰事,大者曰前三藩、後三藩。前三藩,明福王、唐王、桂王是也;後三藩,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耿精忠、靖南王尚之信是也。

  ●宋獻策退日本兵

  順治間,總兵某鎮泉州。時海氛未靖,總兵頗留意撫戢。一日,有客踵門請見,貌甚猥瑣,心易之,姑接與談,則高談雄辦,抵掌風生。自云宋姓,湖北人,向為軍門記室,聞公好士,願備馳驅。總兵即延為上客,軍書章奏,皆其主裁,部勒兵伍,動合機宜。忽報日本兵自澎湖入犯。時鄭成功據臺灣,與海酋約結。泉州為閩海門戶,軍儲未廣,士卒新募,總兵惶急無計,商之宋。宋云:『倭砲易退,勿煩慮也』。約與俱至海岸五砲臺。宋令健卒百人拾沙上亂石,從橫累砌之,如布營壘然。既畢,與總兵坐臺上,置酒對酌。夜將半,倏見海上飛艦如蟻,直趨廈門,火砲不絕。將近港口,船忽揮旗鳴金,徐徐歛退。總兵訝其故。宋曰:『適余所布右,乃武侯八陣圖也。彼疑大軍有備,故遁去』。總兵奇而德之,禮有加焉。久之,臥病增劇,取藏書一筐,避人焚之。總兵適至,見內有陣圖符籙,深以為惜。宋曰:『留此,不適公等用也』。後出一編,授曰:『此金創良藥秘方,可廣傳軍伍,以備不虞』。因徐語曰:『公知余否?余即李自成部下宋獻策是也。以擇主不良,身名俱喪,今死晚矣』!言已,泣下而歿。

  ●鄔景超平臺灣

  鄔景超字曠思,川沙人。康熙戊午,臺灣構亂,全閩騷動。總督姚啟聖馳檄募義勇。景超罄家資,得勇士百人,詣漳州行府。啟聖授以守備銜,使隸中協副將蔣懋勳,軍於赤嶺。會賊列陣索戰,景超等遠望之,見賊雖眾而不整,獨率所部繞出賊後,貫其陣搴旗而出,賊眾披靡。接戰二日,復奮擊先登,拔其砦。蔣奇之,上其績於督府。啟聖親履所戰之處,亦贊嘆不已。由是日益親任。

  己未五月,以母疾假歸。九月初,復至行臺,令首攻新寨。是日,死傷遍野,景超為流矢貫肘,里創復戰,克之,遂留守雙橋。十一月,調守觀音山要口,與賊壘隔一溪,砲矢飛射,不解甲,立彈雨中凡十有二日。庚申正月,調回赤嶺,議大舉進剿,水陸並進。景超從蔣為先鋒,破鰲頭等寨。連戰數次,氣益奮,從矢石中大呼直入。賊眾潰走,畜槊追之,擒其偽帥,遂至海口。又合攻獅子山諸砦,皆以次殲克,直抵海澄。時啟聖亦督大兵趨廈門,賊酋倉皇奔潰,繚羅、金門等望風投誠。景超飛騎傳令,禁殺安民,復請啟聖直搗臺灣。啟聖將從之,為眾議所阻,不果。

  是役也,論功題敘,加景超左都督銜。癸亥,啟聖督將士至廈門,與水師提督施琅密義蕩平策。是年六月,大兵乘風破浪,直搗澎湖,一鼓破之。賊將劉國軒乘小舟遁入臺灣,賊酋窮促投誠。八月初五日,景超齎令往臺灣,遷賊酋劉國軒馮錫範等至省。十一月,竣事。

  ●藍廷珍、施世驃滅朱一貴

  康熙辛丑,朱一貴作亂,全臺陷。總兵藍廷珍偕水師提督施世驃,帥水陸大軍八千人渡海進兵。不旬日,肅清臺郡。其擒賊首朱一貴等平南北二路露布如下:『惟辛丑六月二十有三日,本鎮總統官兵克復臺灣,大張文告,與民更新。為殉難將帥討賊復仇,梟磔元凶,招徠市肆,宥罪恤傷,詢問疾苦,乃會同水師提督施遣兵追剿逸賊,分攻南北二路。以林秀、薄有成、郭祺、齊元輔、范國斗、胡璟、李祖、劉得紫、鄭文祥、劉永貴、董方、林君卿、遊全興等帶領官兵,窮追朱一貴諸賊;以王萬化、林政、邊士偉、魏天賜攻取南路,營鳳山縣;以朱文、謝希賢、呂瑞麟、洪平康、閻威攻取北路,營諸羅縣;以景慧收復笨港,林亮、魏大猷率舟師北上,平定沿海一帶地方。指揮已定,剋日遄征。犀甲熊旗,耀若長虹四出;金戈鐵馬,閃如怒瀑齊飛。越五日戊午,林秀諸軍遇賊於大穆降,追奔逐北,炎火之爇飛蓬,斬將搴旗,豪鷹之攫爰兔。賊遺車馬器械,堆積如山,餘黨潰散歸降,十去其九。朱一貴走灣裏溪,我軍追至茅港尾、鐵線橋,收復鹽水港。一貴夜遁下加冬,絕食月眉潭,狼狽星散,不及千人。乃有義民王仁和、楊石密受本鎮外委守備銜劄,與楊旭、楊雄倡率溝尾等六莊鄉壯,計謀擒賊。閏月七日丙寅,楊旭、楊雄誘賊至溝尾莊。是夜雞鳴,火砲震天,金鼓動地,六莊鄉壯喊殺攻圍,遂擒賊首朱一貴及其黨王玉全、翁飛虎、張阿山,縛置牛車,馳解軍前。五十日自大夜郎王,囚首叩階除之石;卅萬眾偽稱國公府,拽頸雜羊豕之群。餘孽雖奔,天網不漏。梟楊來於大排竹,竿首級於十字街。林曹、林騫、林璉、鄭惟晃、張看、張岳等咸向我軍面縛乞降,復擒吳外、李勇、陳印、陳正達、盧朱等,皆繫長纓,以為俘馘。渠魁黨羽,無不械送就誅;脅從爪牙,已盡煙消靡孑。王萬化諸軍至南路,擒斬賊目鄭定瑞、顏子京等,收鳳山縣,安撫下淡水各處莊社民番。南路五百里地方,悉皆恢復蕩平。朱文等諸軍至北路,擒斬賊目萬和尚等,收復諸羅縣,安撫哆羅嘓、斗六門各處莊社民番。景慧引兵至笨港,林亮、魏大猷以舟師來會,遵海上下,掃除賊藪,招輯流亡。而援淡遊擊張駥、守備李燕、劉錫、千總李群、淡水營守備陳策等引兵南下半線,謝希賢引兵北上,與張駥等會合。北路千餘里地方,盡皆恢復蕩平。掃逆寇於一朝,根株悉拔;奏膚功於旬日,山海叛寧。從茲鹿州踞縣,終當橫分腰領,犯亂不可作,雖道寡稱孤,畢竟坐受誅夷。起普天忠愛之心,寒千秋叛逆之膽。桓桓熊虎,厥月微勞;忻忭曷勝,馳聞敢後』。

  ●福康安、柴大紀平臺灣

  乾隆丙午,臺灣彰化縣有林爽文者,恃其所居大里杙地險族繁,恣為盜賊。閩、廣間有所謂天地會者,為奸徒結黨名目,爽文藉以糾不逞之徒而起事。知府孫景燧至,趣知縣前峻、副將赫生額、遊繫耿世文率兵役往捕;不敢入,駐營五里外之大墩,諭村民擒獻,否則村且毀。先焚數小村怵之,被焚者實無辜。爽文遂因民怨,集眾夜攻營,全軍覆,俞、赫、耿皆死。時十一月二十七日也。明日,賊乘勢陷彰化,孫及都司王宗武、同知長庚、前同知劉亨基、典史馮啟宗悉為所害。十二月六日,又陷諸羅,縣令董啟埏死之,淡水同知程峻亦被戕。

  鳳山縣有莊大田者,亦盜魁,乘亂起,十二月十三日陷縣城,縣令湯大奎死之。府城有總兵柴大紀、道員永福、同知楊廷理率兵民固守,賊屢攻不能破。而彰化之鹿港,賊已遣偽官往監稅。有泉州民林湊等起義擒之,是以府城、鹿港兩海口俱未矢。

  變聞於福州,而閩浙總督雅德時方被逮,將軍常青老而耄,攝督印,略無措置。惟檄黃仕簡及陸路提督任承恩入臺擒賊。黃病初愈,杖而行。任為金川殉難總兵任舉之子,年少得廕,不知兵。二人倉卒入臺。仕簡由廈門渡海入府城,承恩由蚶江渡海入鹿港,俱以丁未正月初旬至。賊勢稍歛。仕簡臥病床簀,因命大紀北取諸羅,總兵郝壯猷南取鳳山。大紀,驍將也,率鄉兵數百,說以大義,轉戰賊間,屢擒其酋,遂復諸羅,守之。壯猷南出二十里,為賊所阻。承恩至鹿港,距大里杙賊巢僅四十里,觀望不敢進。壯猷頓兵幾五十日,二月二十一日始進鳳山。鳳山空無人,招民復業,賊潛入其中,與外城相應,三月十日城復陷,遊擊鄭嵩死,壯猷等遁歸府城。

  高宗見兩提督彼此觀望,不能速殄賊,有旨命常青往督師。常不得已,遷延入臺。閩督李侍堯甫蒞任,即預約兩廣總督孫士毅調兵四千備緩急。而鳳山再陷之信至,立起兵往,以三月末悉抵臺。賊方攻城急,賴以不陷。李又奏調浙兵三千,上益以駐防滿兵一千,令將軍恆瑞為參贊赴府城。提督藍元枚亦為參贊,分浙江兵二千赴鹿港。有旨以失律誅郝壯猷。諸將咸思進兵,而常畏陷,惟日夜流涕而已。

  時賊勢未熾,村民尚未為所脅。諸將以五月二十四日出師。甫交綏,常戰慄,不能舉鞭。大呼曰:『賊砍老子頭矣』!策馬遁,諸將因之退。賊大歡,嘯而歸。入城,即令閉關。又請兵一萬。賊得暇蠶食各村,不從者輒殺,於是遍地皆賊矣。

  莊大田擾府城,爽文擾諸羅,勢益熾。迨官兵自鄰省調至閩,又守風過海,凡兩、三月,官軍僅增萬,而賊已增十萬。諸羅為南北之中,爽文必欲陷之。自六月中攻圍,日夕不止。大紀語諸將曰:『有城守責者,生死以之。大紀雖武夫,敢棄天子所付乎?誓與此城終始也』!因置酒會諸將,親酌酒,揮涕拜諸將曰:『君等能固守,固佳;否則砍大紀以降賊,無苦蒼生為』!諸將感激用命,日夜防守。時出軍擾賊營。賊用呂公車以數百人牽之,擊城北堞,城上用飛炮碎之。復用火箭射雉樓,諸將預蓄水桶撲滅之。賊日夜諠譁,以亂軍心,城中應以鼓角,使不得聞。如是者百日。諸義民鼓於忠節,皆出餉勞軍,城賴以全。

  大紀數遣死士突圍出,請救於常,常終不發兵。副將蔡攀龍請行。上嚴旨責常,不得已,命孱弱數百,使蔡率之以往援,咸沒於陣,蔡僅得入城。諸羅之圍益密,入者不能再出。大紀告急之文,用小字書寸紙,募人間道夜行,始得達。而賊禁粒米不得入城,城中饑疲不能支。上諭大紀拔身出。大紀以士庶助守久,恐遭賊屠戮,誓死不出。奏聞。上垂泣曰:『大紀忠誠,雖古名將,何以復加!所謂我君臣各盡其道也』。因封大紀為一等嘉義伯,世襲罔替,賜銀一萬兩。念諸羅被圍久,特旨改名嘉義,以旌士民。

  時常在府城,欲棄城遁者再。賴諸將護持,因密札哀乞和珅,請以他將往代。和晏見,奏之。上亦預知常必僨事,六月中,即調陝督福文襄康安為將軍,及領侍衛內大臣海蘭察來統兵,併發明詔,聲言調兵十餘萬。冬十月,所調蜀番、粵西兵五千先至。有旨官兵不必至府城,即往鹿港。會颶風不得渡,守風於崇武澳。二十八日,忽得順風,一晝夜,數百艘盡抵鹿港。海口帆檣如櫛,列數里。賊不測多寡,始懼。

  十一月八日,福等起行。賊方列拒於崙仔頂。海率巴圖魯侍衛發矢,殪數十賊,賊大驚,遂披靡。海笑曰:『此群犬耳,何畏之有』!麾兵入。先是常偽造蜚語,謂賊有異術,實不可攖。福亦先惑其言。至是始知其妄。乃沿路擊殺,至牛稠山,再敗之,即以是日抵嘉。嘉義城中官民出迎,饑羸無人色。見福至,無不欷歔啜泣,喜其來而悲其晚也。

  大紀以功高,與福抗行賓主禮,福銜之,密奏其人奸詐難信。會侍郎德成自海上監修城垣歸,復媒孽大紀之短,遂以前貪縱事逮大紀及臺灣道永福入京,先後正法。而大紀部下諸將李長庚、王得祿、邱良功等後皆立功海上,蓋承大紀訓也。

  嘉義城北有山名小半天者,四面陡絕,賊遁而聚於此。十一日,福率將士百道仰攻,又克之。賊遁歸大里杙巢,築土城。二十四日,官兵至,賊猶數萬出拒,退而復集者數次。既夕,官兵伏溝坎間,賊萬炬來索戰。官兵在暗中,賊不能見,發槍箭,無不中。賊知失計,遽滅火擊鼓來攻。官兵又從鼓聲處擊之,殺死無算。黎明進兵,遂克其城。林爽文已攜妻孥走,據守集集埔。其地前臨大溪,就高岸壘石為陡牆,長數里。十二月五日,官兵騰而上,殺千數人,賊黨皆潰。爽文先匿其妻孥於番社,與死黨數十人竄窮谷叢箐中。十三日,先獲其妻孥。福又遣使入大山說生番,怵以兵威。生番懼,遂獻爽文出。而莊大田雖與爽文同逆,又各不相下,乘官兵未南,益焚掠聚糧為抗拒計。已又思出降,計未定而福已於十六日抵牛莊。大田倉猝出拒,敗而走。官軍連蹴之,累戰皆捷。極南有地名郎嶠,負山臨海,最遼阻。大田力不支,與黨潛匿焉。福先遣水師由海道繞而截之,自以大兵環山圍之。賊衝突不能出,殺者數千,擒而戮者亦數千。大田就獲。臺灣遂平。

  ●嘉勇貝子征諸羅

  乾隆時,嘉勇貝子援諸羅。時超勇公海蘭察前行。行約百里,甲子督師繼進。夜大雨,天黑如墨。遇土山,駐軍山頂。貝子中坐,隨軍官圍貝子坐,外親軍外正軍皆圍坐。賊遊兵近山,踐泥濘過,火炬千萬。賊自炬中窺山,黝黑無所見。疑有兵,發統砲擊之。貝子令曰:『無出聲!無動』!久之,賊過盡,雨霽,天益明,海已入諸羅城。捷使至軍,始起行,無一傷。視銃砲子,皆歷落入山腹。

  貝子征衛藏時,有隘道,幾一里,賊屯軍守隘北,甚嚴。大軍屯隘南三十里許。貝子調軍伏隘東西,而以前軍分五軍攻隘。迭退迭進,戰一日,有數十勝負。貝子在大軍中,前軍軍報沓至,不動。及二更,前軍大敗,退不止。賊逐前軍出隘南,炮聲大震,火炬盡爇,照耀如白晝。東西伏軍皆起。賊驚退,自相蹂躪。大軍蹙之入隘。貝子急上馬,萬騎齊足,頃刻至隘口。前軍伏軍已過隘,聞貝子至,勇氣百倍。大軍乘勢合攻,遂夷賊屯,追奔五十里而後止。

  ●李壯烈討蔡牽

  自總督雅德、伍拉納相繼督閩,驕奢貪縱,吏治廢弛,海盜遂猖獗。水師懦怯,莫敢攖之。閩水提倪斯得耄矣,且不諳紀律。以是蔡牽、朱濆得擁眾十萬,嘯聚為患。嘉慶丁卯冬,突入臺灣,賴李壯烈禦之,臺灣得全。

  壯烈名長庚,福建同安人,隆乾乙酉武進士,由藍翎侍衛改外,任浙江衢州都司,遷遊擊參將,至樂清協副將,旋擢定海鎮總兵。時安南阮光平陰叛,入我國海面行劫。李思擒之,乃飭工造戰船數十艘,不加飾,外視之若商舶,乃實以兵三千人,自率以行。尾賊船,旗鼓突出,槍砲驟發。賊驚潰,覆船數百,俘斬數千人,生擒其酋倫貴利等以歸。浙撫阮文達公元乃大器之。

  臺灣之役,李方以福建水師提督總統閩浙水師,圍蔡牽於鹿耳門,計日可擒矣。而牽以賧錢數十萬賄閩卒,諸將遂解體不為用。牽猶遣使佯獻降書於李。李得書,抵之於地,褫使者衣,刀見,立誅之。是晚大風雨,牽乘夜遁。時李方飲酒,聞之,大怒,立傾杯,命整隊進,而閩兵莫有繼者。太息曰:『朝廷養兵百餘年,一旦轉為賊間,果何為者』!遂率全軍歸。閩督阿林保置酒賀,從容語曰:『海上事易飾。公如以蔡牽假首至,余即飛章露布,不惟公居首功,吾亦受帷幄之賞,豈不勝衝突鯨濤,僥倖於萬一哉』!李畜然曰:于清端之捉賊,姚制府之用兵,長庚所知也。石三保、聶人傑之擒,為長庚所未解。皇上所以任長庚者,欲使永靖海氛,以綏民命,成功與否,則天也。公文吏,幸事早蕆。僕則視海舶如廬舍,不畏險也。公今以逗撓劾長庚之罪,他日以覆舟諱長庚之死,皆惟命是從。僕一武夫,猶知以死報國,公以世臣名族,亦罔識忠孝二字乎』!推几而出。幕客諫曰:『將軍誤矣!自閩、粵用兵,生靈糜爛幾數百萬,皆以蔡牽一人。故今假傳授首,博天顏之喜,後或羈以官爵,啗以利貨,以伺其敝,不亦可乎?今必冒風濤之險,困其巢穴,一旦颶風阻路,糧餉莫繼,士卒散亡,竭一人之力,敵百萬之寇,稍失利而大吏朦蔽奏之,將軍必遭獄吏之辱矣』!李慨然曰:『君不聞王彥章人死留名,豹死留皮語乎?僕雖不肖,不願與牽同日生也』!

  ●王得祿、邱良功平蔡牽

  嘉慶己巳,閩浙水師攻勦蔡牽,鏖戰重洋。閱兩晝夜,牽夫婦淹斃黑水洋,盜船一律燒燬,餘盜擒斬無遺。時王得祿為福建提督,邱良功為浙江提督,兩人同心敵愾,為李壯烈復仇,故成此大功。事平,王封二等子,邱封二等男。

  ●劉壯肅勝法人於基隆

  光緒甲申,法人擾臺北。提督劉壯肅公以巡撫銜奉詔督辦臺灣軍務。閏五月,抵基隆。法人來犯,毀砲臺。劉以我國無軍艦,海難制勝,欲誘敵陸戰。俟其登岸,迎擊之。六月,率曹志忠、章高元、蘇德勝、鄧長安四提督與法人戰於基隆。

  是役也,死法軍官三人,法兵百餘,奪獲旗幟二面,槍數十桿,帳蓬十餘架。又以滬尾離臺北三十里,離基隆八十里,兵力單薄,恐後路稍疏,則基隆之兵不戰而潰,於是朝戰勝,夕即退軍入山後,使法人聚於基隆,則沿海邊境不至處處窺伺;其形似弱而其策萬全。後法人三犯滬尾,皆受創而遁。滬尾守將孫開華亦善戰。劉既退回淡水,則策應滬尾益靈。然砲臺既毀,全恃兵卒血戰,故猶相持至八閱月,而孤島獨全。

  是時馬江已挫,匯利、萬利、華安三船皆不克濟師,劉卒能盡力支持。十二月,法人又增兵犯月眉山,拒戰五日,法兵皆服雨衣,更番迭進。我軍力薄,無可更換,各將士皆忍饑冒雨,月眉山卒得保全。

  ●章高元勝法人於基隆

  章高元為淮軍後起名將,髮、捻諸戰,功績至偉。法越之役起,光緒甲申正月,以淮湘軍各千名渡海守臺灣,署臺灣澎湖掛印總兵。六月,法兵攻基隆,守將孫開華戰既不利,基隆遂陷。時章所部僅二千兵,分防各地,在麾下者五百耳。聞耗,誓於所部,率以進。將抵基隆,復戒其眾曰:『國土失陷,吾將兵者之恥也!與諸君約,今夜必復基隆。若及明而不復者,吾寧自到,不與諸君相見矣』!章為鎮將多年,不營利殖,所得財,悉以養死士,故深得士心。令既下,士卒咸鼓勇而進。將抵炮壘,使部將李世鴻、章保勝分兵由小徑抄其後。章財率兵士百人,提刀直擊法營。途遇邏者,縛之而前。此時法兵忽覺章來襲,槍砲如雨。海中法艦復以大砲榴彈擊章軍。章之帽簷被砲彈擊去其半。左耳受砲震,終身失聰。然是時袒臂大呼而進,不用槍砲,挺短刃直■〈石斥〉法兵。法兵大敗,死者二千餘,折其兵官二人,餘眾鳧水逃入艦。艦於夜中引去。時他將聞章短兵進戰,咸震慄失色。遲明,率兵來援,則見基隆早易法幟樹章幟矣。

  ●張佩綸與法人戰於馬江

  光緒乙酉中法一役,督兵者為豐潤張佩綸。張初為御史,貧甚,至不能具炊,京人稱之曰「黑都老爺」。以疏劾李文忠公名震都下,且好大言,遂有知兵之稱。及中法釁起,群以為非張督兵不可,乃被簡。既至閩,綸巾羽扇,談笑自如。諸將請備戰,則卻之,笑而言曰:『君等且弗喧,自有奇兵勝之』!及法人貽書約戰,置不答。至期而法進兵,諸將大懼,請方略。則命記室書「免戰」二字於木牌,令懸座艦之檣。法人大發砲,兵敗。張棄艦,足不及履,乘小舟而逸。事後語人曰:『法國人果知兵者,何並免戰牌而未之識』耶?閩人於其遁走之地,磨崖鐫大字曰「張佩綸隻靴逃至此」,蓋羅星塔石上也。

  先是閏五月二十一日,法軍有兵船一艘進港。二十四日,其水師提督孤拔座艦又進口,泊羅星塔上流。自此以後,日有一、二船至。至二十八日,共得八艘。而我船之在港內者僅六艘:曰揚威,曰福星,曰藝新,曰琛航,曰福勝,曰建勝。駐船廠者惟陸軍四營而已。其後又得濟安、飛雲、伏波、振威、永保等五艘,增調閩安平海師船八艘、翦鎮炳南砲船十艘,添募陸軍數千。相持匝月,至七月初三日而難作矣。

  是日晨,法船升火起椗。學生魏瀚倉卒馳告,而法人已牒告未刻開戰。佩綸大恐,遣瀚向孤拔乞緩。比登舟而砲已發,我船猶未起椗也。三船在羅星塔下流者先被擊沈,振威管駕許壽山死之。其在羅星塔上流者,揚武先沈,管駕坐舢板而遁。伏波、藝新隨之。福星欲斫椗赴救,已不及。法軍砲彈如雨。福星管駕陳英屹立望臺,傳呼開砲。其僕請曰:『伏波、藝新已駛向上流矣,我船亦宜相機行事』。英瞋目曰:『爾欲我走耶』!叱之退。遂令於眾曰:『今日之事,有進無退。我船既銳進,當有繼者。安知不可轉敗為勝』?於是鼓輪掌舵,貫法陣而前,開邊砲左右擊。惜砲小,未能中法艦要害。我船雖被彈,而尚無大礙。復在下流裝足子彈,貫敵陣而回擊之如前。隨其後者,雖有福勝、建勝二船,顧小而行遲,僅遙為聲援而已。福星至此,遂成孤立之勢。孤拔見之,乃以三船合圍。管駕陳英中彈殞於望臺,三副王漣開砲奮擊,亦被彈洞胸而死。船上尸骸枕籍,而猶力戰不退。迨火藥艙中彈,軍士始紛紛赴水。船額配九十五名,存者僅二十餘。是役也,誠可謂血戰矣!

  福星既沈,建勝亦被轟沈,管駕林森中彈殞。福勝督帶呂翰亦及於難,蓋呂方在其船也。是時全隊盡歿,僅餘福勝一船,船尾已受彈火發而尚燃砲猛擊。管砲翁守正發數槍,殪二法人,彈貫其胸而踣。管駕葉琛方在望臺指揮,忽一彈飛至貫其頰,僕矣,復躍而起,傳令裝砲,彈復集其脅而亡。於是全船所存,僅學生二,船亦半截。二學生見孤拔方植立督戰,乃從容裝藥,瞄準孤拔而擊之。殪其左右二人,孤拔亦受傷。計各船管駕力戰陣亡者四人。或曰:有徐某者,上海人,年十歲失怙恃,家貧,流為丐,丐中之強有力者多欺之。以故不慣與群丐伍。夜無所歸,恆號泣於天主堂前,法教士哀而收養之。徐固世為教徒也,命之讀,琅琅上口。性穎悟,不數年通法文,教士愛之。返國,攜以去,使入中學校。及中法戰時,教士攜之入軍,隨孤拔來寇。因利徐以謀我焉。

  徐居軍幕,為虎作倀。孤拔率兵艦寇臺灣,知福州防禦嚴,不利深入也。徐曰:『福州艦小兵懦,長驅直入,不足敵也』。孤拔頷之。笑問教士曰:『徐,華人也,保無意外乎』?教士曰:『徐家世奉教,依吾為生,庸何傷』!翌日,徐又謂孤拔曰:『臺民強暴,恐將不利於將軍』!孤拔然其言。將轉舵西駛,先鋒已報失利。急鼓輪向福州行,窺馬江。福州水雷艇數十方防堵海口,孤拔以遠鏡窺我軍,乘未備,發砲先擊。我軍亂,不及整師,倉皇出。法軍砲彈紛至,已洞穿我鐵甲,漸下沉。徐又乘機語孤拔曰:『必盡殲之,毋貽他日憂』!又連發數砲,而我軍僅一艘矣。有一軍官躍出曰:『我軍還擊固死,不還擊亦死,何可束手待斃耶!』強令發一彈,中孤拔腰,立仆。法兵見主將被創,停戰。徐仍促之還射,我軍遂全沒。

  ●孫開華勝法人於臺灣

  孫開華字賡堂,湖南人,咸同間,從鮑超轉戰楚北、江南、江西,有功,累遷至總兵。光緒初,調臺灣。甲申,法人來犯。時督辦臺灣軍務者為劉銘傳。劉故淮軍宿將,多謀能斷,部下將士,皆精銳善戰。劉知孫可大用,令守淡水砲臺。

  劉嘗於酒半語客曰:『吾有四提督、一總兵,謀勇兼備,何憂敵之不破,功之不成哉』!四提督,謂曹志忠、章高元、蘇德勝、鄧長安;一總兵,謂孫也。既而孫以火藥不足,不用大砲,令軍士盡伏臺後。法兵官從鐵艦開放大砲二百餘門,臺上寂無聲息,相戒不稍動。法人以為我守兵已潰走,立放舢板,驅兵登岸。伏驟起,奮勇直進,肉搏移時,斬級數百,呼聲震天。法人驚出不意,入海死者不可悉數,擊沉舢板四。軍中莫不稱賀。孫曰:『敵雖經此鉅創,然心不甘服,必且復來,吾等防務不宜稍懈。如有解甲休息者,罪以軍法』!未幾,法人謀襲擊。孫率士卒,賈其餘勇,冒死抵禦,三戰三捷。法人懾其威,自是遁。

  孫強毅而寬和,得士心,故能搴旗斬將力遏凶鋒,相持數十日而淡水卒無恙。當時無水師以為援助而砲臺軍械又遠不如敵,乃竟能轉敗為勝。劉奏陳戰績,擢福建陸路提督。光緒癸巳,以疾卒於淡水。舉殯之日,士民爇香會送至為泣下,亦有繪像以祀者。

  ●張李成與法人戰於臺北

  張李成,臺灣內山人,美風姿,操俳優業,媚目巧笑,傅脂粉登場,初不審其為勇士也。光緒乙酉,法人攻臺北,觀察李某以劉省三中丞命,練士兵拒敵。張忽舍所業應選。李呼張小字曰:『阿火!汝胡解兵事』?張慷慨言曰:『火生長是間,不欲變服飾為西人奴也』!

  山中善火者可千人,招之立集,善獵能槍,可應敵。李善之,易其名曰「李成」,謂李氏所成就者也。時擢勝軍二千眾屯滬尾砲臺坡,李成則率新卒五百,分為兩隊,承其後。擢勝軍一與敵接,立敗。張以二百五十人出,散髮赤身,嚼檳榔,紅沫出其吻。時潮上,法人爭以小船抵坡下。坡上草深沒人。此二百五十人者,見敵皆仰臥,翹其左足,張趾架槍以待敵。敵近,二百五十槍齊發。法人死者百數,大駭而遁。山後復出二百五十人,作圓陣包敵。時潮落舟膠,有巨賈購得法華戰事股票,從軍觀勝敗,時亦陷足泥中。船上張白麾,請以金贖。張不可,作俳優聲曰:『吾不欲仇人金也』?殺而烹其尸。

  ●李世鴻與法日戰

  李世鴻字海珊,合肥人。夙秉母虞夫人訓,明大義。死綏蓋平,時母猶在堂。前一夕,手書戒子,不以生還為念,僅屬善事祖母,求自立而已。

  咸豐、己未從戎,時粵、捻兩寇已熾。克復壽州、六安之役,與焉。積功至守備。同治甲戌,臺灣與日本人鬨,從福建提督前往鎮撫。由竹坑山進兵,收復大龜紋溪、內外獅頭等番社,擢都司,加遊擊銜。內渡,駐軍江陰,督建砲臺。光緒癸未中法之役,防堵臺南,援臺北。嘗夜半率兵,由菱山繞小路,攻敵後營,踏破之,奪還砲壘,獲法軍旗器械。法人攻滬尾,守軍幾潰,復赴援,傷敵無算。和議成,擢遊擊,守臺南,辦開山撫番事。

  丁亥,總兵章高元赴山東,初檄管帶廣武營。壬辰,移駐青島,督建砲臺,未就。甲午,日本在朝鮮與我開釁,章援旅順,世鴻幫統新募福字兩營,未出。旅順陷,時日本海軍方逡巡渤海,不易渡。乃率師冒險由登州茅家口,乘海舶,往大營口登陸。宋忠勤公慶檄守蓋平。爰相度形勢,以牽馬嶺為要隘。設戍甫定,日本將率軍來襲,戰屢勝,殲敵不可勝計。敵還攻析木城,宋仍檄守蓋平。一夕,敵麇至。楊壽山守東北隅,李仁黨守東南隅,世鴻守西南隅。西南當敵之中堅,兩軍交綏,敵忽向偏東抄擊,而東南敵亦猝集。時我軍不及八營。敵馬步兵數萬,彈丸如霰。東南隅陷,仁黨死之。東北隅繼陷,壽山死之。西北隅遂孤立,矢盡援絕,猶抽鞾刀搏戰,剸數人,衝入敵陣,世鴻死之。時光緒甲午十二月十五日也。同時陣亡將校凡二十餘人。

  ●唐景崧遣將與日人戰

  光緒甲午,朝廷以臺灣割讓日本。臺人不擇,自立民主國,舉護撫唐景崧為總統,以邱逢甲副之。而日本所任臺灣總督樺山資紀知臺人之反抗也,率師來攻。先攻基隆。景崧命吳國華守三貂嶺,復命營官包幹臣馳往助之。偶與日軍偵探隊遇於途,奮勇擊之,斃日兵官某,日軍大潰。幹臣適馳至,遽奪日兵官首級歸,冒為己功,報大捷,吏民皆賀。國華方追逐日軍,忽聞幹臣奪己功,大憤,遽舍日軍,回兵追幹臣。日軍瞰之,亟返旆,遂奪三貂嶺。時基隆危急,分統李文忠等會師援之。日軍已密布,文忠等屢戰皆敗北。景崧復命黃義德屯八堵為後援。逢甲乃請於景崧,遣他人代之。景崧弗許。

  義德至八堵,聞日軍勢盛,膽幾喪,遽舍八堵馳歸,詭言獅球嶺已為日據,八堵逼近敵營,不能駐軍。日人懸金六十萬購景崧頭,故亟馳歸以防內亂。逢甲知其詐,面斥之,景崧莫敢詰,其實獅球嶺尚未失。自義德馳歸,其地空無一兵。翌晨,日軍遂不折一矢而得之矣。

  是夕,義德所部軍索餉,大譁。逢甲請斬義德以謝臺民,並嚴懲一二亂兵為首者。景崧不從。逢甲嘆曰:『禍患之來,迫於眉睫,尚不能整飭軍紀,徒畏葸遊移,坐令譁變,天下事尚可為乎』!次日,城中聞日軍將至,相驚擾,軍士蠢蠢有變志。景崧束手無策。薄暮,潰兵爭入城,沿戶淫掠。客勇、土勇互相鬥,積尸遍地。中軍護勇為內應,總統府火發,光燄燭天。景崧大駭,亟微服,挈一子而逃,妾易男服隨之,雜難民中出城,疾附英輪至廈門,置臺事於不顧矣。逢甲聞之,哭曰:『吾臺其去矣!誤我臺民,一至此極,景崧之肉其足食乎』!時游兵淫掠無厭,居民遷避一空。逢甲急舉義兵。然府庫軍械,盡入游兵手,義兵勢不支,大敗。逢甲孤身遁鄉間。遊兵大掠三日,日軍尚未至。德商畢狄蘭以書告日軍,乃從容以兵來收城。逢甲收拾散亡,義師復集。間日軍至,伏於途而擊之。顧日軍勢張甚,逢甲又大敗,全軍盡喪,逢甲僅以身遁,復匿於鄉。臺北遂為日有。是時劉永福尚堅守臺南,日軍攻之,數月不下。逢甲思往依之,道中梗,不能行。而臺北已陷之城邑,聞臺南義聲,咸躍躍思奮。逢甲復與之約,定期起兵圖恢復,為日軍所偵知,防備周密。日軍復以臺灣自主事為逢甲所首倡,嫉之甚,嚴索之。逢甲竄身深箐窮谷間,幸脫於禍,而恢復之志不稍替。未幾,永福力不支,臺南亦失守。逢甲知大勢已去,乃亦痛哭而行。臺灣遂亡。

  ●孫子堂與日人戰於臺灣

  孫子堂為賡堂總兵開華之子,好讀書,不求聞達,時究心戚繼光兵略。賡堂詔之曰:『吾自從軍以來,大小百數十戰,其中布置,得諸兵法者十之四,參以已意者十之六。蓋泥古而不知變通,未有不致敗者。爾能研究古兵略以求其變,按之時勢以為其通,用兵之道,不外是已』。子堂謹受教。

  光緒甲午,中日釁起,海陸軍屢戰屢北,乃割遼東半島、臺灣、澎湖以和。臺人不肯讓,知子堂為名將之後,深諳兵法,遂推為義師首領。子堂奮袂起曰:『國家土地不可以尺寸與人。臺灣北通吳會,南接粵嶠,乃東南之保障,又況物產豐腴,魚鹽充足,正多天然之利,而朝廷視若弁髦,委諸敵人之手,是誠何心!某雖無能,然不忍睹此大好海疆淪於異域,重辱我先考也』!即日募壯士,墨絰視師,購器械,立旗幟,不數日而戰守之具悉備。當操練時,以黑布抹額,足著草履,往來指揮,驍勇異常。咸謂孫開華乃有此兒也!

  已而日兵抵臺,示威於眾。揚言有反抗者,立予屠戮。其家人聞而懼之,謂之曰:『將軍死未幾,後事方殷,公子宜自愛重。且朝廷既允割棄,力復不敵,幸毋以千金之軀輕於一擲也』!子堂曰:『不然。今日之事,先考之靈,實式憑之。即不成,亦可告無罪,正不得以其必敗而遂懷退志。人孰無死,死貴得當耳』!乃與諸壯士枕戈待旦,誓以死拒。未幾,日兵來犯,奮勇擊卻之。翌日,日兵來者愈眾,自辰至午,肉搏相當,傷夷略等。顧敵源源繼進,而子堂無後援。移時,壯士死者幾盡,子堂亦身受數創。大呼曰:『吾可以見先考於地下矣』!復策馬陷陣,力竭死之。

  ——以上十六則錄自戰事類。